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青岛市体育局2025年工作要点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5-03-07
字体大小: 打印

2025年,全市体育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标准,持续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巩固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擦亮“帆船之都”城市品牌,深化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实现体育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聚焦群众健身需求,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持续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启动青岛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挖掘群众身边可利用的土地和场地资源,新建改扩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儿童运动空间、长者体育运动健康中心等10处以上,更新新建健身场地设施150处以上。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健身设施巡检不少于2次。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智能化升级改造,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

2.广泛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完善覆盖城乡、全人群参与、现代时尚的全民健身赛事体系,发展壮大青岛城市足球联赛、青岛篮球季等系列品牌赛事,办好全民健身登山节、环浮山绿道健步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全年举办各类群众性赛事活动不少于2万场次,营造“周周有精彩、月月有亮点”的全民健身氛围。

3.优化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不少于5期。依托各区市国民体质监测站,开展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服务,做好第六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持续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活动。开展“奋进新征程,运动促健康”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和各类公益宣讲活动。依托“全民健身一张图”线上服务平台,整合各类健身资源,提供信息发布、活动报名、健身指导等服务。

二、夯实竞技体育发展基础,巩固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4.做好大型赛事参赛保障及备战工作。配合国家队、省队做好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首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青岛运动员参赛保障工作,力争优异成绩。扎实推进第二十六届山东省运动会备战工作。精心筹办第六届青岛市运动会。

5.抓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根据国家重点发展的“633”项目和青岛实际,合理确定我市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布局。完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依托中国羽协青岛训练比赛基地、青岛市射击运动中心等训练基地,加强与国家队、省队合作共建,支持社会力量承担竞技体育训练任务,形成后备人才培养的合力。推动“三大球”项目发展,以足球为试点,完善训练、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

6.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健全青岛市体教融合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推动学校体育教育和后备人才培养同向发力。持续开展体育项目、运动员、教练员进校园活动。推进“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计划”和“少儿体育精英培养计划”,确定首批20个试点推广小学及第二批试点推广示范幼儿园。广泛开展“奔跑吧·少年”主题系列活动,重点打造青少年帆船普及、足球系列赛事、冰雪特色活动等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品牌。

三、大力发展赛事经济,持续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7.丰富高端体育赛事供给。出台《青岛市加快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实施细则》,加大对赛事引进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申办影响力大、市场价值高的国际国内高端赛事,举办2025年亚洲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全国春季游泳锦标赛等国家级以上高水平体育赛事不少于80项

8.培育“赛事+”新业态。充分发挥赛事“流量”效应,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跟着赛事去旅行”活动支持具备条件的比赛类和展演类项目在商业空间或者周边商业成熟的体育场馆举办大力发展冰雪、帆船、骑行、电竞、马术、匹克球、山地越野、腰旗橄榄球等时尚体育运动,打造时尚体育旅游目的地。

9.拓展冰雪经济。办好山东省全民滑雪挑战赛、冰雪嘉年华(青岛站)等冰雪赛事活动,培育冬季户外运动精品线路、冰雪运动目的地等体育特色品牌2-3处,举办冰雪赛事活动20项以上。策划推出“冬季体育消费大礼包”,延长冰雪经济产业链条。规范提升现有7处滑雪场、4处滑冰场的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青岛冰雪世界、藏马山室内滑雪场、青岛市国际滑雪搏击运动中心等冰雪项目建设,丰富体育消费场景。

10.加强体育项目招引落地。加快推进中国羽协青岛训练比赛基地、世界羽联青岛国际交流中心、永保国际文体公园、航海(运动)中心建设。加强对上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项目。加强与国际单项体育协会的交流合作,为引进高水平赛事创造条件。支持、鼓励各区市及体育企业引进体育产业项目、承办赛事活动。

四、深化城市品牌建设,持续提升青岛体育影响力

11.持续打造“帆船之都”城市品牌。办好第十七届青岛国际帆船周、第二届中国(青岛)国际海洋体育大会,引进举办帆船、摩托艇、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系列海洋和沙滩特色赛事,提升赛事品牌影响力。举办2025年男子ILCA7级、女子ILCA6级世界帆船锦标赛、“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等国际帆船赛事,持续提升“帆船之都”国际影响力。会同相关部门推动海上旅游帆船、摩托艇等码头、浮动设施或下水点建设,科学确定配套服务等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功能和规模,打造海洋体育特色主题旅游产品,助力打造“海上游青岛”品牌。

12.深化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完善青训梯队建设,培养更多优秀足球苗子。优化足球赛事体系,办好中超、中甲联赛青岛赛区45场主场比赛;举办青岛市足协杯、社区足球锦标赛等群众性足球赛事5000场以上;会同教育部门办好“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等青少年足球比赛。

13.打造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赛事。持续办好青岛马拉松、“青岛杯”时尚体育联赛、青岛时尚体育节等高品质自主品牌赛事。结合上合示范区、沿黄流域高质量发展、胶东经济圈等发展战略,围绕马拉松、足球、网球、国际象棋等项目,打造一批“上合杯”“胶东杯”等品牌赛事。

五、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夯实体育强市建设政治保障

14.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持续强化体育领域党的建设,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指导实践和推进工作的强大武器。突出抓好基层党建,增强训练队伍的使命感、责任感、凝聚力。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常态化、长效化巩固市委巡察整改成效,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不动摇,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强化依法治体能力。

15.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体育舆情治理体系,坚决抵制畸形“饭圈”文化侵蚀,优化体育发展舆论环境。深入挖掘展现中华体育精神的运动员、教练员典型事迹,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持续加强体育正能量传播。加强运动员、教练员思想道德和作风建设,展现青岛体育的良好形象。

16.坚守安全生产底线筑牢安全工作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安全工作水平。强化对高危项目、体育场馆的安全监管,深入开展隐患排查,落实属地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积极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严格落实《青岛市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监督管理办法》,不断完善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办赛安全标准,强化风险分级管控和闭环管理,确保体育领域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营造安全稳定发展环境。

 


Baidu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